毕业个人踩坑指北(二)–"薪酬与时间的复利"篇
接上篇 毕业个人踩坑指北 – 价值篇 简单谈到了为什么要用时间来衡量生活,本文侧重于帮你理清楚如何衡量一份工作是否值得。
时间是投资储备, 自然可以用来衡量工作。那么是否有更广意义上的薪酬或者回报标准呢?
虽然工作一年比一年卷(似乎好多领域都这样?), 但也不必太过焦虑, 刚拿到一份offer就匆匆签约。反过来, 这时正是个人状态最好的时候。
此时,心理负担会大为减轻, 若 offer 的分量较重, 同时会减轻其他的面试压力。所以时间不紧张的情况下, 可以继续尝试更多的公司或者面试。
本文并不想侧重如何拿到第一份工作,这跟每个人的情况和喜好都有较大的关联。让我们快进一下,穿越到短期的某个未来, 此时你可能拿到了许多offer,他们也许有优劣之分,也许相差不大。本文想聊的话题,便是若干份工作侧重点不同,难以判断时的一些建议。
粗糙的分析大约有三个标准, 一是 收入
,二是 行业
,三是 平衡
(下一篇讲)。其中收入较为直观,行业最重要,平衡是综合考量。
先说结论, 优先考虑时间复利效应好的行业(长久性强的),其次是地域,最后是第一份工作的薪水,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程度会等比例放大或缩小效果
。
1 收入
收入往往是比较关注的一项, 但我更想帮你理清楚收入与别的更重要的事情的关联, 以免陷入唯金钱论的焦虑中。收入有多个维度的考虑: 工作时间,工作强度,金钱收入,行业的沉没成本,生活开支,家人的影响
等等。
1.1 薪酬
互联网大体状况可以参考这份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9548710 , 出处似乎是交大水源BBS的内部水贴,资料稍微有些过时(去年和今年的待遇都更好一些)。为了真实性,在分析时仅举其中几个我秋招经历过的公司为例,所以作为一份可靠的参考,其他公司可向上向下类推,我经历有限只能给出这些公司的数据。
- 字节跳动等一众互联网公司。
- 据我了解秋招大家签的offer都不错, 硕士大部分在一年40~45w左右, 优秀的567开头也很多。博士比比皆是的60打底,但期权已经越来越吝啬, 且有35岁被优化之风险。
- 外企。以我比较了解的微软为例, 至于亚马逊等其他外企平均差别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小组的工作强度可能差别较大,建议事前调查清楚。
- 白菜23.8w base(即20k)+4w刀股票分四年(即6w股)+3w签字费+10%bonus 。
- sp28.4w base(即24k)+5.5w刀股票分四年(即8w股)+3w签字费+10%bonus 。
- 央企国企,公务员,编制教师等等。这类在江浙地区的收入也不错,且相对轻松稳定。工作年份的影响比较大,有时早入职一年能多拿到很多机会,工作待遇和岗位随着时间的增长收益较高。
1.2 区间抉择
互联网公司的特点是, 收入的base高
,人才缺口也大但给的薪水区间也比较大,大佬和摸鱼菜鸡(比如我)都能找到对应的坑位。业务成长快, 工作模块化, 导致 个人晋升压力较大
。比较极端化的例子如某多多, 白菜都到了55+ ,但强度很大,建议你先搜索一下相关新闻再决定是否签约。
微软的情况可以代表一大部分外企以及部分国企, 特点是 收入稍低但相对稳定福利较多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 以及平衡生活。缺点是 大家水平方差较大
,参差不齐,自律的大佬晋升飞快, 而摸鱼人可能就把最珍贵的几年用来止步不前了。值得指出的是许多外企都有肉身翻墙的机会(岗位如果在美有对应的职位),可以申请调动,微软平调的话大约一年14~17W美刀,以西雅图的房价是相当舒服。
这两者基本可以代表招人较多的两类大厂的普遍价格。其实还有大量呈现均匀分布的中间带。
1.3 地域的影响
工作首先会影响的是的生活地点。不像读书时的纯粹,工作后离家距离,生活(住房)成本,通勤成本,城市文化等等都会切切实实参与到你的生活中,需要为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和买单。
许多人都选择了留在大城市(比如我选择了留在上海)。上海的落户政策相比北京较为友好, 现在许多学校都有直接落户上海的政策,但必须指出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伴随着薪水高机会多等优点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房贷教育
等多方面都是巨大的开支,不断地推动你往前走。如果你来自小城市,还会面临着和家人的 长期分居
。
而成都南京等城市, 带来的是更多的自由时间,生活成本的降低导致 收入压力
较小 ,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幸福感,陪伴家人的时间也更多。缺点是 选择面较窄
,需要看所在的领域在这些城市是否有合适的工作。
总而言之,不能因为城市的大小就贸然决定,因为会在这个城市花费一年乃至更久的时间,这是一份需要细细思考的投资。
2 行业影响(最重点)
2.1 时间角度的复利
由于我并不是会计等相关专业,理解肯定有所片面,这里只能班门弄斧套用概念,不过我相信大家理解含义即可。复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理解复利概念前,首先区别其和单利的区别。单利是指一笔资金无论存期多长,只有本金计取利息,而以前各期利息在下一个利息周期内不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
而复利简单的理解,是指先计算第一期利息,再加到本金上,然后用新的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就这样重复计息,来张图直观的看一下:

在基本收益为10, 单次复利为5% 的情况下,复利的影响随着时间呈现指数增长。且复利周期越短,增长速度越快,当周期无限短时,变成了理想的连续复利。
连续复利公式:

时间的影响很容易被忽略掉,一分一秒甚至一天一周的变化都微不可察。但时间又具有持续影响性和颗粒无限细分的特点,所以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属于 利率很小的连续复利
。
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上,某一时刻的高额回报,远不如长期的细小积累。 初期的工作薪酬在时间的影响上十分轻微
。
什么会显著影响到时间的复利性呢?这里想讨论一下行业的影响。
2.2 为什么行业最重要
第一份工作是正式进入一个行业的标志。进入不同工作或者不同领域,入职的收入差别或者内容差别在该 行业的时间影响力
面前显得 微不足道
。行业抉择是权重最高却恰恰因为信息较少容易忽略的一项。
的确,现在更换工作的机会成本越来越低,甚至许多人的工作都和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毫不相关。但一年或者几年的黄金工作经验, 在时间的维度可能是当下甚至未来数年最大的一笔 投资
。
同时会显著影响后续的工作抉择空间和生活抉择空间。
应当选择影响时间更为长久的行业或者工作,也就是时间维度上的 复利效应
。例如,教师,航空工作者,科研人员,医生,律师等行业都具备这些优点(还有很多)。
所从事的行业,所花费的时间,都在深刻影响着未来。着重关注行业在时间维度上的正面影响,比如这个领域是否有着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行业是否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这些保底因素都会决定着你的经验和履历是否能够随着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2.3 简短的问题
在茫然而主观地谈论行业地优缺点前,或者开始收集信息前,可以先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简短的思考:
- 是否
喜欢
这个领域? - 是否值得自己
投入几年
的时间? - 工作履历是否能产生
复利效应
? - 该领域是否有比较好的
个人发展渠道
? - 行业是否
长期健康
?
2.4 收集信息再回答
不要简单的从主观去回答这个问题,去 搜集
更多的企业和行业信息。
有趣的是,人在难以抉择和过快抉择的时候,都可能是缺乏足够的信息。难以抉择往往是对于多方事物掌握的信息相差不多,而过快抉择也可能是因为信息较为片面。
相关信息越多,对于事物的分析就客观,其优点和劣势就越为明显,对于行业的理解就越深刻,不仅会影响到你正确地抉择合适地行业,还会对于你的职业规划有着良性的指导。
可以去相关行业的社区提问,去互联网搜索,去询问相关行业的师兄师姐,想办法去咨询有经验的人士,甚至直接去实习。总之,在决定前, 不要再去简单地用薪水比对工作的优劣
,而去尽可能搜集多的行业动态和行业细则,这应该是最终决定是否签约的 核心因素
。
我自己最后去了一家背景雄厚的芯片初创公司,芯片对我是一个新的领域,的确有很多困难。选择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要尝试难但是未来回报更高的工作,特别是面视官非常诚恳,人格魅力很足,让我相信来到这里是一份很值得的投资。我入职后除了慢慢适应和学习,也经常去看许多芯片公司的新闻和财报,推测行业的动态。目前我仍觉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领域也是一份有趣的工作,对于新人的培养用心,留给新人学习的时间和课程都比较多。但坦白的说, 这里的伙食真的不咋的,建议大家提前调研一下心仪单位的伙食,我这里吃了信息不足的亏,饮食和健康是每个人投资的根本,在时间上的影响无可比拟。
3 平衡(待续)
生活是你的本位, 但不能一直不变; 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 但不是全部。
一开始就应该期望着自己能够很好的平衡这两者, 而不是放弃工作去享受生活, 或者一头扎进工作忽视家人。从最初就努力做好平衡, 两边都努力拿稳。